扫码分享
中医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长做出过重要的孝敬。“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但中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为了躲避猛兽攻击和免遭风雨雷电的侵袭,原始人学着鸟儿的样子,在树上构筑巢屋以掩护自己,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中国人养生保健事业的萌芽阶段。原始人学会使用火之后,很快就发现可以把火用在治疗某些疾病上,好比可以把加温后的石块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而排除该部位的疼痛,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
在热熨法的基础上,经由无数次的实践,对热熨器具的一次次改良,最终形成了炙法。随着原始人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他们发现某些工具可以做为医疗器具使用。原始人最早使用的医用工具是砭石和骨针,砭石不仅是外科用于剖割排脓的工具,还是厥后针刺术的起源。
最初的砭石就是将石片经由简朴加工而成的,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和制造技术的提升,逐步有了较进步的石针、骨针、竹针等。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关于“伏羲制九针”以治病的纪录,就是中国人使用医疗器械最早的传说。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历程中,经常因为误食某些有毒的植物导致吐逆、腹泻、昏厥甚至死亡等情况,同样也经常发生因为吃了某种动植物而减轻或消除了某些病痛的情况。
在这种恒久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和积累了一些关于某些动植物类药物的知识。夏禹王时期,人们学会了酿酒,这是中医史上很是重要的一环,对中医的生长有很大的意义,因为“酒为百药之长”,它有着舒筋活血、止痛壮阳等作用。商朝时,人们除了用酒直接治病外,还使用多种药物来制成药酒,《黄帝内经·素问》中有“汤液醪醴论”一篇,就是专门叙述酒的药用价值的。在商代,随着药物品种的增多和用药履历的增长,人们开始凭据差别的病症选择多种药物来制成复方,于是就降生了“汤液”,就是凭据病症用水把一种或多种药物煮成药汤。
这种方法就是汤剂,这种方法具有简朴易行、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的优点,因此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中药剂型。周朝时,开端降生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后被引入到中医学中,用来解释人体的诸多问题,指导临床的诊断和防治,为厥后中医理论体系简直立奠基了基础。在药物方面,已经开始使用人工合成化学药品,好比《周礼》中纪录:“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五毒指的就是把黄鍪放入石胆、丹砂、雄黄、礐石、慈石之中,烧三天三夜,然后用公鸡羽毛扫其烟尘而得之物。
把这种烟末撒到疮疡处,可以取得很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原始的升丹炼汞之法,是化学制药法的先驱。同时,在周朝,也开始有了医学分科和医事治理制度。先秦时期,中国医学确立了自己的理论原则,其详细体现就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的医书,在道家理论基础上确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养生、运气学等,从整体上来叙述整个医学,建设了整体医学模式。《黄帝内经》奠基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上,是中国现存医药文献中最早的一部文籍,也是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家始祖。这一时期泛起了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神医之一扁鹊,扁鹊在治病历程中,应用了全面的中医诊断技术,即后世总结的望、闻、问、切四法,其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通过这些手段来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推拿、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后世尊为医祖。秦汉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继往开来的生长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医治病的辨证论治思想获得最终确立,建设了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完善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因、八法等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药物学与方子学及其学术体系奠基的时期,在大时临床实践履历积累的基础上,药物与方子所涉及的领域大大拓宽。秦汉时期降生了中医史上很是重要的两部文籍《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托名神农所作,实际上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精练古朴,成为中药学的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纪录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详细划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一部著作,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生长阶段以及处置惩罚方法,缔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基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指导中医临床两千年之久,至今仍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西汉末年到东汉延平年间,还泛起了针灸史上第一部著作《黄帝明堂经》,成为历代针灸医生的必修课本,对后世中外针灸学的生长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即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张仲景、华佗和董奉。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为医圣。张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最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华佗也是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被后人尊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所发现的麻沸散,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今天人们歌颂某位医生医术高明,常用“华佗再世”、“元华(华佗之字)重生”等,可见华佗在中医史上以及人们心目中的职位。
董奉医术高明,为人治病,经常一钱不受,只要求重症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轻症者栽杏一株。几年后杏子成林,需要杏子的人便可用谷物来交流,而董奉则用谷物周济贫民。后世将中医药界称之为杏林,即是泉源于此。除这三人外,这一时期的名医另有东晋羽士葛洪。
葛洪是预防医学的先驱,最早提出了狂犬病的预防措施。他还著有《肘后方》一书,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并纪录了一些感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方法。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为中医的大生长缔造了外部条件,这一时期,中医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子学、临床学等各方面都迎来了全面生长,并泛起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医学文献整理编注、药物学著作以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都有很大进步,对后世中医的生长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医学著作有《诸病源候论》、《唐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等。
《诸病源候论》是隋代名医巢元方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病因、疾病分类、判别和诊断的著作,书中虽然没有纪录治法和方药,但却有很强的资料料价值,为医者的案头常备书,对子女医学生长影响很大。《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期由政府组织人力编写并颁行全国的一部药典,该书总结了一千多年来我国药物学的知识,并由各地征集实物标本并绘制成图,是一部图文并茂、反映我国自上古至隋唐时期药物学成就的专著,书中共纪录药物844种。
该书是我国古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千金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集方广泛、内容富厚,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抢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推拿、导引、吐纳等,是一部综合性的临床医著,是对唐代以前医学生长的一次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外台秘要》是古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工具书之一,由王焘所编著。
王焘曾在唐代的国家图书馆弘文阁中任职20余年,因此有时机接触大量医书,他从各种医书以及民间医方中精选6900多种方子编成《外台秘要》40卷,书中对每一方子都注明晰出处,给后人研究带来很大利便,许多失传的医书也能从这部书中看到或许内容。后世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的重要性。隋唐时期,最着名的医生当属许胤宗、孙思邈和昝殷。
许胤宗醒目脉诊,用药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早年在南朝陈国为官时,曾用类似现代雾化吸入法的蒸汽薰蒸施药法治好了柳太后的中风。许胤宗擅长治疗骨蒸病,即今之结核病。唐武德年间关中地域曾经盛行骨蒸病,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但许胤宗却治一个好一个。
鉴于其医术的高明,有人建议他著书立说,而许胤宗却说:“医术的原理是很深奥的,就拿脉象来讲,脉象的变化很微妙,但就在微妙的变化中也还含有差别的脉理,区别起来十分难题,就算医者心中能够体会、感受获得,但用语言恐怕还是说不清楚……医者行医历程是十分庞大的,如果胡乱写一些履历,后人分辨不清,反而会发生不良效果。”终不著书传世。
孙思邈少年时就立志学医,后隐居太白山中,一方面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收罗草药,研究药物,因此,他在医药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中国药物学生长做出了突出孝敬,被后人尊称为“药王。”除了药学,在其它方面,孙思邈也做出了突出的孝敬,好比他是第一个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他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他是第一个提出用复方治病的人,他是第一个提出重视医德的人,他第一个提出了碘缺乏病和维生素缺乏病的原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总结了中医数百年间的方子成就,是对方子学生长的庞大孝敬,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昝殷是唐代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擅长妇产科和药物学。
唐朝大中年间,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履历效方以及自己数十年间治疗妇产科常见病症的临床履历,效孙思邈《千金方》体裁,编著了《经效产宝》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流传最广的妇产科专著,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为后世妇产科奠基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很高的临床学价值。在隋唐五代医学全面生长的基础上,宋元时期医学也迎来一个新的生长,取得一些新的成就。
宋元时期的统治者特别重视医学人才的造就,并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来支持医学事业的生长。好比宋朝就设有校正医书局,校印宋以前历代的医学重要著作,还频频组织编著出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和医典。
在政府的鼎力大举扶持下,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病机学说有了长足生长,火热论、脾胃内伤论以及攻邪论等相继提出,这些为推动宋元时期中医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中医在明清时期到达壮盛奠基了基础。代表宋元时期医学成就的著作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外,另有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及《小儿痘诊方论》、宋慈的《洗冤录》。唐慎微是北宋时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只希望对方帮他收集名方秘录,由此他积累了富厚的药学资料,厥后他就以这些资料为基础编写了约六十万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书中共纪录药物1748种,参引经史百家文籍240余种。书中又辑录众多医方,各注出处,为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其资料之富、内容之广、体例之严,对后世本草生长影响深远,《本草纲目》即以此书为蓝本。
自宋代开始,妇产科单独成为中医一科,随着妇产科理论研究和临证履历的积累,泛起了专门的妇产科论著,《妇人大全良方》就是代表。书中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种种难产、产褥期照顾护士及产后病证等都作了详细叙述,内容十分富厚,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高,为促进中医妇产科的生长作出了重要的孝敬。
儿科同样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单独的专科,发生了一批擅长儿科的医生,陈文中就尤擅儿科,他的《小儿病源方论》和《小儿痘诊方论》就代表了宋元时期儿科的成就,书中对儿科病症的辨证以及列方,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南宋宋慈所著《洗冤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系统之古代法医学专著,书中记有人体剖解、尸体检查、现场勘探、死伤原因判定、检骨以及抢救、解毒等内容,书中虽有叙述不妥之处,但绝大部门都源于实践履历,后世“士人君子学古入官,听讼决狱,皆奉《洗冤录》为圭臬。” 代表宋元时期医学成就的名医当属王惟一、钱乙、许叔微、庞安时、杨士瀛以及被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
王惟一对针灸很有心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针灸学家之一,集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并铸有针灸铜人两座。《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把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按图可查到穴位,按穴位可查到所治之症候,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针灸学专著。其所铸铜人与成人巨细相似,内里装有铜铸成的脏腑,外貌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孔,孔内装满水银,外封黄蜡,以防水银流出。
当老师出题针刺某穴,或提问何病症该针何穴时,学生照题试针。若针得正确水银便会流出,若针得差池,就刺不进去。
铜人的铸造,对中国医学的生长,尤其在针灸学和针灸教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向来针灸学家所推崇。钱乙是中国中医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儿科专家,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生长成为独立的学科,被后人视为儿科经典,并把钱乙尊称为“儿科鼻祖”。
钱乙行医注重实践,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好比他将肾气丸加减裁化为六味地黄丸,使之成为到今天还在广泛使用的滋补圣品。钱乙创制的升麻葛根汤、泻白散、百部丸、使君子丸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方。
许叔微十多岁时怙恃因为瘟疫而去世,他便立志学医,拯救苍生。经由数十年的学习实践,他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医术高明的“神医”。1128年真州瘟疫盛行,他深入一线,号脉问诊,发放药品,无家可归者便接到自己贵寓为其治疗,最终经他治疗的病人痊愈者达十之八九。
许叔微不光医术高明,对医学也很有心得,在多年钻研和实践的基础上,他撰写了《仲景脉法三十六图》、《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等多部著作。其中《伤寒百证歌》凭据古典文籍以及名家叙述,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对伤寒脉证总论、伤寒病证总论、表证、里证、内外寒热、内外虚实等种种证候举行论述分析,深受后世研究伤寒者的赞尚。庞安时出生于医道世家,20岁时医名就传遍江淮。
庞安时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能急病人之所急,常让病人来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才送走。庞安时对《伤寒论》颇有研究,以善治伤寒闻名其时。
对伤寒治疗他虽宗仲景规则,但善于灵活变化,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治,。晚年他参考诸家学说,联合亲身履历,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增补和发挥,着意分析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离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个很大的生长。杨士瀛是福建历史上四台甫医之一,他自幼习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研究颇深,看法多有独到之处。
在脉学、伤寒、儿科、伤寒、内科等方面都卓有成就。杨士瀛通晓医学理论,又有多科临证履历,其学术思想深刻且著述富厚,为金、元、明、清许多医家所推崇,对后世医学生长发生了比力深远的影响。其著作主要有《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学真经》、《察脉总括》等。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
他们通过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联合自身的临床履历,形成了差别的门户,刘主寒凉、张主攻陷、李主补土、朱主养阴,大大富厚了中医的理论,标志着中医的生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刘完素是宋金时期敢于创新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生,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宣明论方》15卷。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主张“六气皆从火葬”,所以主张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他提出的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给了后世温病学派很大的启示。
张从正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学家,他师古而不泥古,指出医者一定要“勿滞仲景纸上语”,而要有自己的想法。张从正的代表作是《儒门事亲》5卷、《张代履历方》2卷、《张子和治病撮要》1卷、《秘传奇方》2卷。张从正治病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行畏攻而养病”,治病以“汗、吐、下”三法为主,世称“攻陷派”。此外,张从正还十分重视社会情况、精神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时常运用心理疗法来治疗种种疾病,堪称心理疗法的先驱。
李杲师从中医易水学派首创人张元素,他的代表作是《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现》、《东垣试效方》等。他生长和完善了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理论,首创内伤学说理论,区分了外感受与内伤,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运动的动力泉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所以,他治病接纳了一套“调治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方法,因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所以李杲被后世称为“补土派”。他所创制的不少著名方子,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由于李杲的学说泉源于实践,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朱震亨受业于刘完素之徒罗知悌,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他充实研究了各家“相火”的看法,提出“相火”(即阳气)是人体运动的本源,是人身生生不息的能量泉源,人“凡动皆属火”,而人身在正常情况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即是随虚相火病机学说。这种学说强调阴气、元精对人体的重要性,临床上提倡滋阴降火,因此世称“滋阴派”。
朱震亨的学说在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被誉为“集医之大成者”,日本曾建立过“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明清时期是中医理论汇编、深化生长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医临床各科辨证体系日益富厚,古典医籍中的一些错误获得纠正,中医进入了繁荣生长的新阶段,到达了历史的巅峰。
明清时期医学成就取得了极大的创新与突破,主要在于温病学、本草学以及剖解生理学。其中温病学说简直立是明清医学史上的庞大成就,是中医学面临急性感染病盛行另辟捷径的创新生长。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总称,又称温热病,一般外感受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可归入温病规模。温病的常见病发生具有显着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水平不等的感染性、盛行性。温病早期一般与伤寒混称,明代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把温病从观点、发病机理和治法上明确与伤寒区离开来,主张其治理应以清里热为主。
吴有性的《温疫论》则认为温疫是一种戾气,受邪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治疗则以疏利为主。至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建立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和方法,阐明晰温病发生生长的纪律以及和伤寒的区别,把温病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度,富厚了外感热病的辨证内容。厥后吴鞠通又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焦辨证,并制定出一套比力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子,从而组成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明清时期,随着先儒后医者的增多,中医的文化素质获得极大提高,兼之印刷技术的生长,许多医生的履历被总结成书,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医学著作开始泛起。同时,随着文字狱的兴起,对古典医籍的研究也掀起一个热潮,从中发现了新的看法,而一些错误也获得纠正。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当属朱橚、滕硕、刘醇等编著的《普济方》、朱橚的《救荒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吴有性的《温疫论》、叶桂的《温热论》、吴瑭的《温病条辨》、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王清林的《医林改错》等。
《普济方》由朱橚、滕硕、刘醇等编著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博引历代各家方书,兼采条记杂说及道藏佛书等,汇辑古今医方,包罗方脉、药性、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及本草等多方面内容,采摭繁富,编次详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所引方书不下150种,生存了极为富厚和珍贵的医方资料。《救荒本草》是由朱橚编著的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联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共记有植物414种,其中276种是以前的本草书所未收录的。书中详细纪录了植物的形态、产地、生长情况、可食用部位、食用方法等。《救荒本草》不仅在救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一部食药两用植物的图谱,在植物学和农学、医学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
《本草纲目》是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于明万历六年出书,是北宋《证类本草》之后500余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本草著作,是对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方面的全面总结,是本草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着中国古代本草学的最岑岭,对后世的医学和植物学影响极为深远。《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药物图1109幅,载方11096方,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错误,提出了其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增补了方药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辑录生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本草纲目》的出书,极大地促进了中医本草学的生长,并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达尔文在其著作中曾多次引用《本草纲目》,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景岳全书》为明代张介宾之作。金元之后,明代时医多继续丹溪之法,接纳寒凉之法攻伐疾病,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认为阴阳互根,倡言“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因此阻挡以苦寒为滋阴,而崇尚温补脾胃。书中择取诸家精要,剖析毫芒,系统分析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及“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真阴之阳,认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对纠正寒凉时弊起了很大作用。
吴有性的《温疫论》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时证实用新法的良好体现,是中医温病学生长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揭开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新篇章。书中建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差别,而是戾气所致。戾气侵入人体的途径是自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看法。戾气熏染的方式则有两种,一是通过自然情况而感受染,二是接触患者而熏染。
戾气具有多样性,“为病种种,是知气之纷歧也。”“众人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之病。”这是中医关于病原体特异性的最早认识。
戾气说是相当全面的感染病病原学说,在现代微生物学泛起之前的两个世纪,是非同凡响的科学假设和看法。针对戾气的特点,吴有性提出了内外九传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中心思想是“驱邪外出”,这一思维模式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和生长发生了深远影响。
叶桂的《温热论》是由清代叶桂口述,其门生顾景文执笔著录的,全书虽仅四千余字,却是温病学说的奠基之作。叶桂在书中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叙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法。这是一种十分彻底的创新,不仅放弃了六经的观点,而且放弃了里表的观点,完全从温热病的传变特点出来举行辨证,抓住了温热病生长的几个尺度环节。
叶桂在书中认同吴有性温邪由口鼻而入的看法,但对于感邪之后病邪在人体内的传变历程却提出了由浅而深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病机条理,并进一步提出了卫气营血的差别治法。此外,叶桂在《温热论》中对通过视察舌象、皮肤斑疹及验齿来诊断温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独到的发现。吴瑭的《温病条辨》是清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吴瑭在收罗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建设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体系。
《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叙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温、冬温、温虐等九种温病证治。这种三焦辨证纲要是继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后,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是温病学说的理论创新之一。所谓三焦即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罗肝、肾、肠及膀胱,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外,《温热条辨》中还纪录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子,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子。
王士雄的《温热经纬》是以《内经》和张仲景有关热病的理论为经,取叶桂、薛雪、余霖等诸家之说为纬,联合自己的医疗实践而编成的。王氏在书中明确提出了“新感”和“伏邪”两大辨证纲要,重视审同察异,灵活施治,对前人“暑必挟湿”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充实和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并提出了可用常用食品替代药物养阴生津的看法,建立了甘露消毒丹、清暑益气汤等名方。《温热经纬》一书继往开来,对温病学做了系统的整理和提高,是后人相识温病学生长演变概况以及探讨温热病理方药的重要著作,被称为温病学之集大成者,是研习温病学的入门之作。王清林的《医林改错》是一本在中医剖解学上有着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详细纪录了他在剖解学上的成就和心得,纠正了昔人关于脏腑等的认识错误。
王清任年轻时曾亲见瘟疫灾区的儿童尸体30多具,又数次前往刑场,视察死刑犯尸体内脏的位置,最终著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医林改错》全书约三分之一的篇幅为剖解学内容,其中包罗13幅剖解图,书中纪录了他视察到的 “卫总管”(腹主动脉)、“荣管”(上腔静脉)、“遮食”(幽门括约肌)、“津管”(胆总管)、“总提”(胰脏)、“膈膜”(横膈膜)等结构,叙述了前人有关脏腑剖解与生理的某些错误认识,纠正了昔人所认为的“脾闻声则动”“肺中有二十四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此外,王清林还在书中肯定了大脑主宰思维和影象的功效,指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 代讲明清时期医学成就的大家主要有李时珍、杨济时、陈实功、张介宾、吴有性、薛雪、叶桂、吴瑭、唐宗海等。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多次应试不第后弃儒从医。他在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历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刻意重新编纂一部新的本草书籍。自1565年起,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夫、农民、樵夫、车夫、药工等为师,参考历代医药方面书籍九百多本,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最终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专著,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生长作出了重大孝敬,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生长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并于2011年入选世界影象名录,李时珍本人也《本草纲目》一书被后世尊为“药圣”。
除本草学外,李时珍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并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著作。杨济时早年习儒,后改习歧黄之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尤其精于针灸之术。杨济时在行医实践中,深感古今针灸书籍异说纷纭,各存毛病,遂决议编辑一本全面的针灸专著。为参合指归,汇同考异,他参考了明以前20余种与针灸相关的著述,并联合小我私家的针灸临床履历体会,最终编成了《针灸大成》10卷。
书中全面叙述了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和履历,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了历代名家的针灸医案,是一部在针灸界影响很大的著作。陈实功是明代著名的外科专家,少年时即习医,有富厚的实践履历和理论知识,他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
陈实功在恒久的临症实践中,认识到外症以内治为主的不足,主张内治与外治应该并重,以免单用守旧疗法而贻误病情,最终形成了他的“内外并重”“消、托、补相联合”的学术思想。晚年,陈实功积自己40多年临症履历,写成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书二十万字,共分四卷。从病痛的泉源、诊断到外科上常见的大部门疾病,从各家病因理学说光临床症状和特点,以及种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等,从种种病情的形状到药剂的组成,都作了详细的叙述。
全书综述了自唐朝以来源代外科中有效的治疗履历,十分具有科学性,充实代表了明代时期中医外科医学的庞大成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张介宾是明代良好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介宾幼年从父学医,十四岁拜入名医金英门下,尽得其传。后从军,历经数年戎马后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时人誉为“仲景东垣再生”。
后返回家乡,专心从事临床诊疗并著书立说。晚年博采前人之精义,集自己的实践,著成《景岳全书》64卷,全书内容富厚,席卷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其整体性、全面性、辩证性,至今无人能逾越。在整其中医史上,张介宾以温补为主的思想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和完善起到了庞大的推行动用。
吴有性是明末著名感染病学家,是温疫学派的首创人。明朝末年,全国发生多次瘟疫大盛行,其时医生们多用伤寒法治疗但却毫无效果,枉死者不行胜数。针对这种情况,吴有性推究病源,潜心钻研,认真总结,,提出一套新的理论,强调这种病属于温疫,是由天地间存在的一种“疠气”感人而致,与伤寒病是完全差别的两种病,因此 ,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与伤寒病也要有所区别。
吴有性的“疠气”致病学说,领先西方世界200多年,在世界感染病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厥后,他凭据自己的诊治履历,著成《温疫论》一书,这本书是中医生长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以后温病学说的降生开发了门路。薛雪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因母亲患有湿热之病而悉心学医,武艺日进,终成名医,对湿热病尤其擅长,所著《湿热条辨》为其传世之作,对温病学孝敬甚大。
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差别的要害,并联合脏腑、三焦、内外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则,影响极其深远。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桂自小学医,不光博览群书,而且还向所有医家虚心求教,因此医术精进,成为江南名医。叶桂最擅长治闻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叶桂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温热论》为温病学的生长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
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看法,归纳综合了温病的生长和传变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他还凭据温病病变的生长,将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在诊断上生长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诊断方法。吴瑭是良好的中医温病学家,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后立志学医,受苦钻研,终成著名的温病学家,代表着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并成为中医药学史上与张仲景比肩而立的两大柱石。他在继续叶桂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并联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于1798年撰成《温病条辨》一书。
这是清代温病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是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列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除温病外,吴瑭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以及心理治疗法等也十分醒目。唐宗海是我国中西医联合的开创者,中医七大派之一“中西医汇通派”的首创人之一。
唐宗海擅长内科,对种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其历时11年写成的《血证论》是血证诊治的经典,弥补了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缺,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四大法,充实、生长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证开发了新的途径。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受到强烈打击,其时医学界分成两派,一派主张限制西医,一派主张以西医取代中医,唐宗海则另辟蹊径,提出“汇通中西医”的口号,希望在生存发扬传统医学精炼的同时,吸收西医之长。
他以古代中医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其时已输入我国的西医剖解、生理学等知识,并接纳西医之剖解图,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一书并于1892年出书,这是中国最早汇通中西医学的一部著作。明清时期中医另有一项重大的成就是发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天花是一种烈性感染病,约莫在汉代传入我国,恒久以来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历代中医事情者在同这种病毒作斗争的历程中,终于在明代隆庆年间发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1742年的《医宗金鉴》中对种痘的方法有详细纪录,一是痘衣法,即取患痘小儿的贴身亵服给康健未出痘的小儿穿著两三天,以达种痘之目的,此法乐成率较低;二是痘浆法,即以棉签蘸取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后塞入被接种工具的鼻中,以到达种痘之目的,该法因可能染上重型天花尔后被淘汰;三是旱苗法,即取天花痘痂研成细末后吹入被接种工具鼻中,以到达种痘之目的,该法因苗入后刺激鼻粘膜导致鼻涕增多易冲出痘苗而被淘汰;四是水苗法,即取痘痂30粒左右研成细末,和水某人乳数滴调匀后捏成枣核状,以细线拴之塞入鼻孔,12小时后取出,一般七日内即可种痘乐成,此法为数种方法中乐成率最高的。1688年,俄国医生到北京学习人痘接种法,不久又由俄国传入土耳其,随即传入英语和欧洲大陆,1744年又传入日本。
人痘接种法对抑制天花病毒在中国的伸张发挥了努力的作用,也是中医对世界医学界的一大孝敬。
本文来源:开云手机app-www.mardinmedya.com
品牌战略营销咨询
上海市上海市上海区展瑞大楼28号
Copyright © 2003-2023 www.mardinmedya.com. 开云手机app科技 版权所有
开云手机app(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备案号:ICP备73499828号-7